在丝线交织的韵律中,历史文脉与红色信仰碰撞出璀璨火花。近日,临平区文化特派员、浙江理工大学特聘副教授陆希,服装学院研究生会秘书长陈颖子带领浙江理工大学服装学院“红脉循迹,绣韵启航”暑期社会实践团前往杭州首个农村党支部诞生地——鸭兰村,深入鸭兰村“绣娘团”工作坊,开展“红色+绣韵传承”主题实践活动。各民族绣娘用非遗鸭兰刺绣,实践团用红色创意设计,在非遗技艺的传承中厚植红色基因,铺展出一幅民族团结与文化自信的动人画卷。
走进绣坊:探秘指尖上的千年传承
工作坊内,绣架林立,丝线斑斓,绣娘们凝神运针,指尖翻飞;展示区内,花鸟灵动、纹饰古朴的绣品诉说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工具材料区内,陈列着承载智慧的针线、绣绷……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这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厚重与鲜活。苗族、畲族、布依族等各民族绣娘齐聚一堂,她们相互学习、切磋,创新出独具特色的鸭兰绣风格。这方小小天地,已成为促进文化交流、增进民族情谊的生动课堂。
飞针走线:在传承中感悟红色匠心
实践的核心在于亲身体验与深度对话。绣娘们耐心示范鸭兰绣的劈线、平针、打籽等核心针法,队员们在绣娘手把手的指导下,尝试完成简单的绣片。一针一线间,不仅是对古老技艺的初探,更是对绣娘们“择一事终一生”匠心的深切体悟。最动人的环节当属"红色+非遗"主题创作。队员们尝试将红色元素融入鸭兰绣:象征光明的五角星在布片上升腾,寓意坚韧的麦穗环绕着象征和平的飞鸟,承载初心的鸭兰村标志鸭在象征各民族大团结的中国地图之上。针线穿梭,信仰流淌,一件件融合了赤诚与匠心的绣品雏形渐显。
此次"红色+绣韵传承"实践,是一次跨越时空的深情对话。它创新性地将红色文化的思想伟力注入鸭兰绣这一非遗沃土,让新时代青年在传承古老技艺的过程中,深刻领悟革命精神。红色的理想信念与非遗的独特匠心在鸭兰村交织,针线筐里盛放的,是永不褪色的文化自信,更是携手同行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