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之声   更全更新信息实报!
热点

郑州电专:“电缆哨兵”电力零零柒团队勇夺创新金奖

来源:中国教育之声     作者:玟璇     发布时间:2025-08-15     

本网讯 一群平均年龄不到21岁的年轻人,用两年时间攻克了困扰电力行业数十年的地下电缆精准监测难题,让城市电网有了全天候的“神经感知系统”。

2025年初夏时节,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训练中心实验室依旧灯火通明。电力零零柒团队的十名成员围在一台造型精巧的装置前,屏息凝视着显示屏上的数据流。当“故障定位精度0.01%,响应时间0.8秒”的测试结果跳出时,实验室爆发出压抑已久的欢呼——他们自主研发的地埋电缆接头故障监测装置通过了最严苛的考验。两个月后,这项被专家誉为“地下电网CT”的创新成果,在2025年河南省创新大赛中闪耀全场,一举夺得省赛金奖。

电网痛点:地下电缆的检测困境

现代城市的地下世界远比想象中复杂。仅在郑州,超过60%的城区供电依赖于地埋电缆系统,这些深埋地下的电力动脉总长已突破3000公里,根据2024年中电联电缆行业发展报告可知,全国地埋电缆总长度达180万公里。然而,它们的接头部位却成为整个供电网络中最脆弱的环节。

“电缆故障分为低阻、高阻、短路、开路、泄漏性故障以及闪络性故障。”2022年河南电力期刊中的专业分析指出,虽然各类检测仪器应运而生,但因地埋电缆连接的复杂性、路径的不确定性和运维人员的专业性差异,故障检测效率仍远不能满足快速抢修需求。

2023年冬季,郑州某繁华商圈突发停电事故。抢修队在寒风中奋战18个小时,开挖7处路面才定位到故障点。目睹这一幕的电气工程专业大二学生桂浩在工程日志中写道:“每一次故障排查都像盲人摸象,我们能否给地下电缆装上‘眼睛’?”这个问题成为电力零零柒团队诞生的起点。

从零开始:一群年轻人的技术长征

2024年初春,由桂浩发起的电力零零柒团队正式组建。十名成员来自电气工程、通信工程、物联网技术、供应链运营四个专业,平均年龄20岁。他们给自己的团队起了个充满使命感的代号——“电缆哨兵”。

研发之路远超预期。团队首先面临的挑战是如何穿透厚厚土层感知电缆状态。传统检测方法是在电缆接头事故后,检修人员使用各类检测仪器,挖开电缆接头所在路面逐段排查,对城市来说,每小时停电造成的经济损失可达20亿元量级。这与城市智慧电网持续供电的要求形成了尖锐矛盾。

“我们花了三个月时间,尝试了十七种传感器方案。”团队成员郝小茜展示着实验室角落里堆满的试验品,“从传统的温度监测到温度、湿度和局部放电多参量多模融合数据采集技术,实现了对地埋电缆接头状态的立体监测。”

技术攻关最紧张阶段正值2024年暑假,团队成员放弃回家,鏖战在学校实验室。大数据专业学生张硕回忆:“最热的那周实验室空调坏了,我们轮流抱着半导体制冷片给核心模块降温,身上衣服都能拧出水来。”

这种拼搏精神让人联想到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吴宇欣团队——为测试高压线缆破冰机器人,他们曾在盛夏钻进零下20摄氏度的冷库,每十分钟轮换一班进行除冰试验。

技术突围:“电缆哨兵”的三大突破

经过500多个日夜的攻关,团队终于迎来技术突破的关键时刻。在2025年春季的校内科技成果展上,“电缆哨兵”地埋电缆接头故障监测装置首次亮相便引起轰动,其创新亮点集中在三大核心技术突破上:

多维感知融合系统:装置集成了温度、湿度、局部放电三类传感器,构建了电缆接头状态的全息画像。

边云协同智能诊断平台:借鉴图神经网络技术的最新成果,团队开发出轻量化的故障诊断算法模型,使检测精度达到0.05级,误差控制在0.01%—0.02%范围内。

自取能长效供电模块:创造性利用电缆自身电磁场感应取能,结合超低功耗电路设计,使设备使用寿命突破5年大关,解决了地下设备供电难题。

2025年5月,该装置在开封供电公司配合下,在杞县供电公司埋设了首批10台原型机。在连续遭遇三次强降雨考验后,系统成功预警了一处即将发生的接头击穿故障,避免了区域停电事故。

巅峰时刻:金奖背后的社会价值

7月的河南省创新大赛决赛现场,面对来自全省高校的数百件创新作品,电力零零柒团队的展示格外引人注目。

“我们的装置不依赖人工巡检,将故障定位时间从平均18小时缩短到1分钟以内。”郝小茜在答辩现场从容展示着实时监测装置。

评审专家赛后评价:“这些年轻人抓住了数字电网转型的核心痛点。他们开发的装置相当于给地下电网装上了“全天候CT扫描仪”,实现了从‘故障后抢修’到‘故障前预防’的革命性转变。”

这份殊荣背后是巨大的社会价值。据测算,该技术的推广应用可使城市电缆故障排查成本降低70%,每年减少因开挖维修造成的道路封闭时间上万小时。更重要的是,它能为高铁、医院、数据中心等重要场所提供更可靠的电力保障。

青年担当: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跨越

赛场外,获奖团队成员的合影在校园网上被疯狂转发。但对他们而言,奖项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

“比赛期间就有三家电力设备企业表达了合作意向。”团队指导教师吴景川透露,“我们正在筹建产学研联合实验室,计划在郑州高新区建立首条生产线。”

这种将学术成果转化为产业应用的努力,与电力学子的实践精神不谋而合。

团队成员孔卿印的工程笔记扉页上写着电力零零柒团队的名言:“青春的担当,既要有仰望星空的创新勇气,更要有脚踏实地的攻坚毅力。”这句箴言正是这群00后技术先锋的真实写照。

团队即将启程前往焦作,与当地供电公司开展规模化试点。窗外,郑东新区的摩天大楼灯光璀璨,而地下深处,这群年轻人布设的监测装置正持续传回数据流,如同为城市注入了全新的生命线。(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供稿)

热门推荐

更多 >
  • 郑州电专零零柒项目团队斩省赛一等奖挺

    本网讯 7月26日-28日,2025年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河南赛区决赛按期举行。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电力零零柒团队聚焦电力行业难题,依托学校重点实验室,历经上千次的产品迭代测试,最终研制出解决企业难题的产品。项目经过多轮展示,终以优异成绩晋级全国总决赛,尽显电力学子青春风采。 “雄关漫道真如...

  • 郑州电专:“电缆哨兵”电力零零柒团队

    本网讯 一群平均年龄不到21岁的年轻人,用两年时间攻克了困扰电力行业数十年的地下电缆精准监测难题,让城市电网有了全天候的“神经感知系统”。2025年初夏时节,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训练中心实验室依旧灯火通明。电力零零柒团队的十名成员围在一台造型精巧的装置前,屏息凝视着显示屏上的数据流。当“故障定位精度...

  • SFT探知未来科普创新大赛:点燃创意

      7月31日,Solve for Tomorrow探知未来第十一届全国青年科普创新实验暨作品大赛(简称SFT科普创新大赛)在安徽合肥落下帷幕。经过激烈角逐,在“人机协作”、“科技改变生活”和“未来太空车”三大命题单元中,最终评选出特等奖16组、一等奖47组、二等奖77组、三等奖130组,展现了青...

  • 港城大科研团队再创佳绩 全球舞台展现

    香港城市大学(港城大)科研团队在2025硅谷国际发明节表现卓越,其参展的九个创新项目共荣获12项大奖,包括三项特别奖、七项金奖及两项银奖,获奖项目涵盖医疗保健、可持续发展、可再生能源和生物医学等多个领域。港城大研究人员在2025硅谷国际发明节大丰收九个参展的创新项目荣获12个奖项此次是港城大第二次参...

  • 读行九万里:毕淑敏60堂环球读写课

      《读行九万里:毕淑敏60堂环球读写课(青少版)》由东方出版社最新出版,毕淑敏希望青少年读者合上这套书的最后一页时,对世界的了解,较前多了一点点。“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如今,读书已不像古时那般艰难,电子阅读帮了大忙。但‘行万里路’一事,虽有改观,仍需要很多财力和时间,并不容易。那么,这...

专题

更多 >
  • 三星SFT科普创新大赛见证梦想传递

      “梁老师以亦师亦友的身份向我们传授他的经验。”在近日闭幕的Solve for Tomorrow探知未来第十一届全国青年科普创新实验暨作品大赛(简称SFT科普创新大赛)总决赛上,来自海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的硕士研究生廖以畅表示。   廖同学口中的“梁老师”,正是海南大学《面向植入式脑机接口的机...

  • 香港城市大学科研实力获权威认可 四位

      香港城市大学(港城大)四位优秀学者荣获研究资助局(研资局)2025-2026年“高级研究学者计划”及“研究学者计划”资助,以表彰其在学术研究领域的杰出成果。 (左起)夏竹立教授、叶轩立教授、朱宗龙教授及王诗淇教授   港城大副校长(研究)岑浩璋教授向获奖学者表示祝贺,他表示:“他们的杰出研究将...

热点三星SFT科普创新大赛见证梦想传递
高校郑州经贸学院审计学课程教学改革成果丰
高校情系桑榆映初心 医心护航夕阳红 ——
培训辅导AI赋能三重奏——深信大“智教兴乡”
高校亮相央媒 《人民日报》聚焦黄河水利职

精彩图片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