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源自上古农耕文明,诞生于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气象界,它被誉为
“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并于 2016 年11月30日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自 2018 年起,平阴县榆山小学精准把握二十四节气的文化内涵,成立节气课程项目组,构建系统的节气课程体系,通过一系列“认知—体验—探究—感悟”等多元化教学模式,深入挖掘二十四节气所蕴含的文化自信、劳动教育、生活美学、家国情怀等教育价值,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与现代表达形式,扎实推进文化育人“大思政课”的开展。
一、认知节气,筑牢文化自信根基
二十四节气,其内容丰富、涵盖广泛,学校节气课程项目组从起源、三候、习俗、诗词、农谚等多个维度出发,系统地梳理并构建了全面的知识体系,并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营造了一个全方位、沉浸式的文化空间,让学生仿佛置身于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之中,使二十四节气自然而然地渗透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在校园内形成崇尚和传承传统文化的优良风气。
1.百米数轴,漫步中识节气。校园外环樱花路上的二十四节气百米数轴,借助数理知识清晰呈现节气自然规律,二十四块节气牌匾标注着 “节气时令” 与 “月令七十二候”。师生们漫步樱花树下,与节气数轴相伴,日日见之、诵之、记之、行之,于潜移默化中让二十四节气深入人心。高年级学生组建的节气宣讲团,利用课余向低年级学生宣讲节气知识,在传承经典中强化文化自信。
2.晨读暮诵,诗词里遇节气。项目组老师精心筛选并分类整理二十四节气经典诗词,作为班级晨诵内容。清晨,师生在朗朗诵读声中与节气不期而遇,开启美好的一天;傍晚放学时,整齐的队伍中又会传来孩子们稚嫩而坚定的童声,他们齐声诵读着“月令七十二候”,成为校园独特而温馨的风景线。随着四季更迭,师生们踩着节令律动,感受先贤的智慧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不仅丰富了自身的文化底蕴,更在无形中弘扬了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
3.微型气象站,自然中悟节气。凭借地理优势,学校与县气象局合作建立微型气象站。在这里,学生在科学老师的悉心指导下观测风向、记录温度,感受草木花开花谢的自然变化。如3月23日世界气象日,恰逢春分节气刚刚过去,县气象局派遣专家团队到校开展《气候行动最前线》科普讲座。此外,师生还有机会前往气象局进行实地参观,实现气象知识与节气文化的完美融合。
4.思维导图,总结中深化节气。学生通过参与知节气、诵经典、观气象等多元活动,深刻领悟到二十四节气不仅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更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基础上,他们用思维导图梳理知识体系,提炼出节气中蕴含的文化内涵与传统智慧。绘制完成的思维导图展示于“班级微课程”专栏,助力更多人直观深入理解节气内涵。
二、体验节气,落实劳动教育理念
二十四节气依气候而变,与衣食农事紧密相连,宛如大自然传给人类的精妙语言,蕴含着丰富的劳动教育价值。学校在开发二十四节气校本课程时,秉持文化与实践并重的双重原则,让学生从传统文化与劳动实践中培养劳动观念,树立公民意识,使劳动教育与时俱进。
跟着节气学农事。二十四节气,作为古代农耕文明中不可或缺的补充历法,对农业生产及古人的日常生活影响深远,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的敬畏。鉴于当前学生对农耕文化认知相对匮乏的现状,学校结合劳动课程规划,在校内开辟“金种子”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与“班级微种植”小菜园,依据二十四节气的更迭,设计了一系列农事实践活动。如春季开学典礼的“种子福袋”,惊蛰的“翻春泥”,清明的播种活动等,学生们亲身参与农事管理的各个环节,享受劳动乐趣,感悟生命力量,收获劳动果实。此外,学校与黄河湾家庭农场合作,设立校外实践基地。在芒种时节,学生参与插秧节研学活动,化身为“小农民”,体验了插秧的辛勤和乐趣;霜降时的稻田艺术节,学生观摩收割,感受农业机械化效益,从而形成节约意识。
跟着节气学烹饪。二十四节气蕴含着春生、夏长、秋实、冬藏的物种生长理论,人们据此总结出饮食规律。节气项目组的老师依节气设计制作节气美食活动,如立春做春饼、立夏煮五色饭、冬至包饺子等。学生在劳动课上学这些传统美食的制作方法,在回家后付诸实践,全家总动员,这样的活动让学生们既掌握了劳动技能,又促进了亲子关系的和谐,更让学生们收获了宝贵的习作素材。
3.跟着节气学整理。二十四节气精妙地揭示了天文气象的变化规律,项目组老师依据节气特点巧妙设计提示语,引导学生学会收纳整理。如雨水节气引导学生思考雨衣收纳问题,谷雨节气鼓励学生整理衣物。通过这些实践,学生逐渐成长为生活小能手,体会到整理不仅是一项实用的生活技能,更是一种有序思考的思维方式。他们通过整理来获得生活的条理感,也收获了心理上的愉悦和满足。
三、探究节气,增添生活乐趣
探究二十四节气,不仅能让古老的节气习俗融入现代生活,为家庭增添一抹和谐与生机,还能向学生传递出幸福生活的积极信号,让他们享受生活乐趣,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1.探秘节气游戏,共享亲子之乐。二十四节气有诸多有趣习俗,项目组老师将其融入生活,设计了一系列亲子互动活动。如春分时的立蛋比赛、芒种时节的“芒”斗百草,立夏斗蛋、小满养蚕等,这些活动纷纷走进家庭。通过这些互动,不仅让家庭更和谐,还拉近了学生、家长与传统文化的距离,使他们在传统习俗和生活审美中承接节气智慧。
2.九九消寒图,感受时间魅力。古人以非凡的智慧,将一年农耕日子 “网格化”,形成了蕴含深邃哲理的二十四节气体系。当冬至来临,教室里悬挂起的 “九九消寒图”,让学生感到新奇,又满怀虔诚之心,他们每日填画,仿佛触摸到时间的流逝,虽无需熬冬,却也能从中体会到珍惜时光的意义。
四、感悟节气,厚植家国情怀
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是民族认同感的重要源泉,其蕴含的哲学思想与智慧,对于凝聚社会共识、促进文化认同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以节气文化涵养思政教育,可有效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是上好思政课的有效途径。
1.清明红色教育,传承先烈精神。清明兼具节气与节日双重属性,学校抓住这一契机,深挖红色文化基因,开展“我们的节日・清明”主题系列研学活动。高年级学生徒步拉练,祭扫烈士纪念碑,也在春光明媚中踏青赏景;中年级学生走进方志馆,了解家乡历史;低年级学生走进公园,赏春拾趣,践行环保。这些活动有机融合节气文化与思想道德教育,推动文化育人思政课建设。
2.冬至感悟家文化,传承传统美德。冬至作为重要节气和传统节日,历来伴随着丰富的庆贺习俗。学校在冬至开展包饺子亲子活动,师生家长共同协作,学生运用劳动课程中学到的技能包出五彩饺子。当大家围坐在一起,品尝劳动果实时,快乐与感恩之情在心中回荡。活动中,学生不仅体验了民俗文化,更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在心中种下了传承传统美德的种子。
3.冬奥彰显文化自信,激发民族自豪。2022年2月4日北京冬奥会盛大开幕,恰逢二十四节气之首的立春,学校师生通过云端观看,共同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开幕式上,二十四节气与经典诗词民谚相结合的倒计时方式,以其独特的创意与深厚的文化底蕴,惊艳世界。学生们在观看过程中难掩激动,欢呼声此起彼伏,彰显出对中华文化的坚定自信。开幕式上,“中国红”与“冰雪白”的完美交融,展现了东方文化的独特神韵与价值理念,也让世界深切感受到了中国在世界文明发展进程中所作出的杰出贡献,极大地激发了师生的民族自豪感。
五、成果与反思
1.学校层面。学校通过开发二十四节气系列活动手册,创建了一个全方位的沉浸式体验空间,以传统文化涵养思政教育,推动了二十四节气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全面构建的二十四节气校本课程,丰富了学校的课程体系,为文化育人思政课提供了有力支撑,提升了学校的文化底蕴和教育教学质量,增强了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品牌影响力。
2.教师层面。教师在参与节气课程的过程中,专业素养得到了显著提升。他们不仅深入研究了二十四节气的文化内涵和教育价值,还创新了教学方法和手段,如设计多样化的实践活动、运用思维导图等工具辅助教学。同时,教师在与学生、家长的互动中,增进了对教育本质的理解,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情感态度,促进了自身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教学能力的提高。
3.学生层面。学生是节气课程的最大受益者。他们在认知节气中坚定了文化自信,能够深入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体验节气的劳动实践中,掌握了实用的劳动技能,养成了良好的劳动习惯,树立了正确的劳动观念;在探究节气的各类活动中,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创造力得到了充分锻炼,提升了综合素质;在感悟节气的家国情怀中,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形成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二十四节气如同一颗颗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滋养着他们成长为有文化底蕴、有实践能力、有家国情怀的新时代好少年。(李淑振 韩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