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职业教育自80年代初期,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应运而起,为“制造业大国”提供了有力的技能人才支撑。当前我国正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进高质量发展,不仅需要大批尖端科技人才,同样也需要大批技能型人才。为此,近年来,国务院、教育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方针政策,例如,修改职业教育法,推动职普融通,鼓励校企合作,打通职校升学渠道……。归根结底就是让中职生(以下含技校生)就业有路,升学有望,以此重塑职校形象,加快职教发展,让更多的学生选择读职校,让社会更崇尚技术技能,让职业教育真正成为类型教育。
吉安民办职教兴起于90年代初期,至2000年,全市有民办职业学校三十余所,至2010年全市仅剩八所民办职校(无民办技校)。2021年全市仅存五所民办职校,泰和新干各批一所民办技校,其中三所民办职校因没自建校园而未达标,而新批的八所民办技校全部都是租赁场地办学。
民办职校(技校)面临的困境
纵观近年来职业教育的发展态势,公办职校在国家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的情况下,取得了快速发展。与此同时,由于中考招生政策的调整,民办职校在规模上也上了一个新台阶,但只是表象,其实民办中职教育(含技工学校)面临诸多困难。
公办学校投入较大,政策倾斜于公办职校。2021年至2022年,吉安科技职业技术学校(农校)、吉安高级技工学校、吉安师范(现升格为幼师学院)、吉安文艺学校相继从吉安职业技术学院剥离出来,且新建了条件更好,容纳量更大的校园,增添了一批现代化水平较高的设备设施。新聘了一批学历水平较高的双师型教师。当年所有公办职业学校招生名额都在2021年基础上翻了一番以上,加上公办“吉安卫校”恢复招生,大大挤压了民办职校的招生空间。
新职业教育法出台,职普比向普高倾斜。前几年教育部确定的未来五年职普比要达到五比五,甚至七职三普的目标。随着新职教法的出台,这个目标已不复存在了,普通高中录取比率有再次提高的迹象,职校生源潜力进一步缩小。
公办职校收费低,在招生竞争中民办职校毫无招架之力。根据每年的招生收费对比,公办职校收费标准仅是民办职校的十分之一,且公办学校办学条件好,师资队伍稳定,师资水平高,可想民办学校怎么与其竞争,每年招生,只有让公办职校“吃饱”了“挑完”了,民办职校才能拾些“残羹剩饭”。
民办职校办学成本高,几乎“入不敷出”。吉安的民办职校(含技校)都不是财团办学(除华忆外),更不是大亨办学,多数是各股东筹钱借钱来兴办职校。首先不管是自建校园还是租赁校园,每年的贷款利息或租金,就让民办职(技)校喘不过气来;二是所有的民办职(技)校都是靠有偿招生,其结果是没招到生小亏,招到生反而大亏。仅存食堂及商店的那点收入不足学校日常维护的开销。教职工工资、水电费、书本费………都是要自掏补缺。还要求确保学校安全不出问题,否则………。
管理成本高,安全压力大。首先民办职校招来的学生属“双差生”的成分多,管理上耗费学校的精力财力大;二是民办职校师资水平参差不齐,且队伍也不稳定,造成教学、管理、行政工作常常脱节,增加了管理成本和难度;三是防疫安全、食品安全,消防安全,校园霸凌暴力………,也给民办职校造成了极大的安全压力。民办学校一旦出了事故,既亏了钱财,又损了口碑。
队伍素质整体水平低且不稳定。民办学校校长(董事长)最大的困惑是师资团队成员的素质和稳定,理想化的团队成员是素质高、师德好、爱岗敬业、老中青搭配合理的一支团队。但这个愿望在民办职校往往事与愿违。一是学历高,素质好,有朝气,有活力的好青年找不到,招到了给再高的待遇也留不住,都考编去了,能留下来的大部分是艺术生、体育生、外语生……,这些大学生受专业限制,招多了难以提高教学水平;二是招收社会人员,这部分人员一般是社会招生人员,单位或学校退休人员,高不成低不就的社会闲散人员,鱼龙混杂难于“驾驭”;三是团队整体素质不高,不懂教育,不懂管理,不懂行政的干部队伍比比皆是;甚至一些所谓的校级领导(副校级以上)连起码的“常规动作”都不会,不会说,不会写,不会做,只会“吹”,只会贪,只会推,只会“骗”。
股东组成人员复杂,管理机制混乱。我接触过大多数民办职校(包括技校)的董事长(投资人)和校长,进行了细致的调研。目前吉安市的民办职业学校(含技校)大多属于股份制合作办学。独资者(包括华忆)目前没有,但是股东成分复杂,管理上更是一塌糊涂。一是办学思想不端正,想赚钱还想赚快钱,这明显违背了教育属性。教育事业是在遵守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和遵照教育教学规律的前提下,无利,最多的也是微利公益事业,教育要求创办者和股东要有教育情怀,否则将会因急功近利,最终无功而返,甚至败得一派涂地。二是吉安的股份制民办职校是所有的股东都在校兼职(除“华忆”外)。插手学校事务,股东素质“鱼龙混杂”,不仅素质无法胜任,且都在抢占学校的利益,所谓的校长只是个名分而已,这样学校怎么能管理好?尽管能暂时凭一些手段招到些学生也只是“昙花一现”,无法长久,更奢谈办出特色,办出名校,办出人民满意的职校;三是大股东无心,无力执掌学校而又让所有的股东都参与进来,瓜分了学校的几块(例如招生、就业、实习、食堂、商店等)利益,结果在投入上大股东付出最大,而小股东赚个钵满盘满,且在行政上“架空了”最大的投资者(董事长),这就产生第一个矛盾。另外,所有股东之间由于利益方面的争夺,又形成多个“山头”,相互嫉妒,相互排挤,试想这样一种一轰而上的管理机制怎么能谈长远发展,连形成合力都做不到。这种模式“共苦”还行,因办无利可争。“同甘”就不行,由于争利,一争就散了,一争就垮了。
民办职业学校未来的出路
拥有自己的校园。民办职校有两大硬开支,一是招生费用,二是房租。要把这两大块开支节省下来,首先要有自己学校的校园,也就是先把自己的“长相”修饰好,要有看相,有了自己美丽的校园,一流设备,一流的师资,一流的管理,才有底气,才能吸引学生,才能节省开支,减轻负担。
要打造自己的专业特色。与公办学校的竞争,硬件上,整体师资水平上,大众心里趋向上,民办学校目前没有优势,唯独在专业特色(公办办不了或还未开设)上有自己的强项和特色,才能在职校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才能有生命力和竞争力。
发挥民办职校机制灵活的优势。民办学校优势之一,就是机制灵活,即老师能进能出,干部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这就要求举办者有识人、举人、用人的眼光。真正打造一支忠诚能干的教师和管理团队,通过几年的沉淀,营造出一支会招生、会管理、会教学、有责任、敢担当的优秀团队。另外在校企合作上,在校校合作上,民办学校机制灵活,效率更高。
依法依规,灵活经营,科学管理。股份制办学,首先要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和《公司法》中的要求,真正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校长负责制也等同于厂长(经理)负责制,核心内容就是股东乃至股东亲属不得参与学校管理。在有项目财务预算的情况下,校长(厂长或经理)有完全的人事和财务自主权。董事会只为学校核定各项财务预算、核定工作指标、制定奖惩办法、监督财务收支。另外一种管理(经营)模式就是:将学校交由个人或团队承办,董事会收取管理费。
以上两种管理(经营)模式中,董事会只管学校征地建校,设备更新改造……等学校重大事宜,其它一概不管。
拥有情怀,着眼未来。办学是一项公益或长远的事业,学校要向质量要效益,要向管理要效益,要向智慧运作要效益。要有自己的专业特色,办学品牌,行业口碑,效益自然就有了。但要做到这些也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持之以恒,久久为攻。
民办职校要讲团结,讲职业操守,维护行业共同利益。有偿招生,是民办学校公开的秘密,相互诋毁是民办学校自残的劣性。这就是民办学校的“内卷”(或叫内耗),民办职校要与公办职校竞争,首先自身要团结,要维护民办职校乃至整个职教行业的形象,要解决这些问题,我认为首先是要成立“民办职业学校协会”(包括技工学校),制定章程,确定行业规矩,维护行业利益。比如制定统一的招生奖励标准,把吉安的招生成本降下来,杜绝相互制约,共同维护民办职校的声誉。另外,面对行政主管部门,民办职校要有共同的呼吁,发出共同的心声,从而共同维护和提高民办职校的利益和声誉。
优势互补,共同提升。很多人认为民办职校只有竞争没有合作,其实不然,专业上的互补,师资上的互补,资金上的互补,信息上的互补,招生、就业和升学上………有的是合作空间,大家“抱团取暖”,共谋发展,合作共赢。
做真正的“职教人”,以创新求发展。我走访了几所技校和职校,近几年来,出现了一些新“花样”,一些学校不是把有限的宝贵的资金用在添置设备和改善办学条件上,而是购买了对职业教育毫无价值的模型(假)“飞机”、“大炮”、“装甲车” ………,美其名曰“军事化管理”,以此吸引新生。事实上还真“骗”到了一些学生和家长。平时,老师不够,“练兵”来凑。弄得学校既不像军校,也不像职校。另外一种“怪”相就是,把职校当“高中”来办,甚至当艺考特长生来办,这样一来,毫无文化基础的职教生被说服进了“高考班”、“绘画班”、“三校生班” ………,结果是弄巧成拙,误人子弟。“十九大”之前,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十九大”之后,实行职普融通,打通职教“天花板”,此时,职业教育是“以就业和升学为导向”。尽管加入了“升学”为导向,但不是改姓为“普”,不是不“斟”不“酌”的不看基础,不负责任的把学生推入“高考”班。职业教育要生存要发展,还是要真真正正姓“职”,要有自己的专业特色,因材施教中务求教学质量,关爱人性管理中提升学校形象。
职业学校要有文化气息、学术气息、工匠气息,摒弃那些不着边际,花里胡哨的低俗的东西。
我们谈创新,实际上是一个宽泛的话题。招生模式的创新,管理模式的创新,教学模式的创新,运营模式的创新,专业设置的创新………包罗万象,空间无限,这就要求我们职教人,领导者敢于开拓进取,在实践中摸索、求证、创新。
职业教育紧随国家社会经济建设的步伐,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人才市场变了,专业设置要变;国家政策变了,运营管理模式要变………这要靠我们的毅力、智慧、魄力,打造百年老校,打造示范型优秀名校,需要我们长期努力。
(作者:胡大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