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回信”精神,充分发挥文艺作品在思想启迪与文化传承方面的积极作用,3月14日,云南开放大学精心组织了一场别具意义的民族史诗话剧《澜沧水长》观演学习活动,学校700余名师生代表参加,其中55名少数民族学生代表身着绚丽多彩的民族盛装出席,共同开启了一段触动心灵的民族团结之旅,而这,更是一堂生动鲜活、别具匠心的剧院里的 “大思政课”。
《澜沧水长》由云南省话剧院匠心打造,以滇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为故事背景,生动回顾了 “民族团结誓词碑” 诞生的历史事件。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解放军民族工作队肩负着团结各民族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神圣使命,深入边疆民族山寨。他们克服重重困难,以心换心、真诚感召,引领各民族消除隔阂、增进团结。剧中通过组织各族代表赴京参加国庆观礼、召开兄弟民族代表会议等情节,真实再现了当地各民族团结一心跟党走、共同维护西南边疆团结稳定的感人故事,艺术地展现了那段艰苦卓绝又充满希望的岁月。这不仅是一部艺术佳作,更是一部蕴含丰富思政元素的生动教材,为 学校“大思政课” 提供了鲜活的实践素材,让老师和同学们在艺术欣赏中,深刻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将理论知识与历史实践紧密结合,实现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有机融合。
在观演过程中,现场气氛庄严肃穆,师生们全神贯注,沉浸在剧情之中。随着舞台上 “大河水从哪里来” 的歌声响起,“跋涉”“喝酒”“吃肉”“喝咒水” 等肃穆场景以及 “剽牛” 仪式上震耳欲聋的木鼓声依次呈现,各民族热烈又各异的欢呼语回荡在剧场,师生们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民族工作的艰辛历程以及民族团结的弥足珍贵,真切地领悟“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血脉深情。
这场艺术化的思政实践,将红色题材话剧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通过光影艺术让历史场景可感可知,让青年学子在光影交织中触摸历史温度,在舞台叙事中厚植家国情怀,使“五个认同”教育更加入脑入心。观演结束后,一位学生激动地说:“以前只是从书本上了解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通过观看这部话剧,感触颇深,我真正体会到了先辈们为了民族团结所付出的努力,也从中知道了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一定会更加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努力学习,为民族团结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老师们也表示,这部话剧,艺术品位很高,思想性很强,不仅是艺术作品,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优秀素材,一堂别样的思政课。这一反馈充分体现了此次 “大思政课” 的育人成效,通过“理论宣讲+艺术浸润+实践感知”的多维教育方式,从学生的切身体会到教师的教学反思与规划, 都紧扣 “大思政课” 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时代新人的目标,实现了从知识传授到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的全方位提升。
作为学校“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系列活动的开篇之作,这堂话剧思政课也是云南开放大学 “大思政课” 建设的一次成功实践,师生们从话剧意象中解读中华民族共同体密码,从舞台叙事中汲取精神养分,正是“大思政课”培养时代新人的生动注脚。学校将以此为契机,持续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深植入师生的心田,让民族团结之花在校园里常开长盛。